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十二、惊弓之鸟,为何虚发而下
    ——谈观察和思考

    我们在前面讲过,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紧接着,我们还应该想到:感性认识怎样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呢?感性认识不等于理性认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人的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一变化是认识过程当中的一次飞跃。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次飞跃呢?我们先看一个故事。

    有个故事叫“惊弓之鸟,虚发而下”。讲的是这么一回事:更赢是一位大名鼎鼎的神射手。有一天,他与魏玉在高台下面闲谈,抬头望见天空有鸟飞过。更赢对魏王说:“我不用箭,只要拉响弓弦,就可以使鸟掉下来。”魏王听了,不以为然。

    过了一会儿,有一只大雁从东方慢慢地飞过来了。更赢只拿弓不拿箭,做好了准备。等到大雁飞到头顶上空的时候,他用力猛扣弓弦。只听到“咚”的一声响,那只大雁便掉下来了。魏王惊奇地喊起来:“哎呀!箭术难道真能高超到这种地步吗?”更赢解释说:“不是箭术高超,而是这只雁有隐伤,听到弦声受惊而落下来的。”魏王更感到奇怪了,问道:“你怎么知道它有隐伤呢?”更赢说:“这只大雁飞得很慢而且叫声悲惨。据我多年的经验知道,飞得慢,是因为它体内有旧伤作痛;叫声悲惨,是因为它长久失群。而现在这只大雁旧伤没全好,听到弓弦的声响,非常吃惊,便拼命向上高飞,于是旧伤口迸裂,所以就跌落下来了。”

    原来,惊弓之鸟,之所以虚发而下,并没有什么神奇的地方。更赢从多年的射箭实践中,不断观察和积累,掌握很多感性材料,从而对大雁的习性和活动观律非常清楚,因而能够从大雁飞得慢和叫声悲惨这两个现象当中判断出这是一只受过伤又失群的雁。

    这个故事说明了,只有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搜集和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这就是观察的功夫。

    我国当代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为了研究生物和环境条件周期性变化之间的联系,数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地观察各种气象现象。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记录气温、气压、风向、湿度等气象要素。每年都要仔细地记录北京北海公园的冰冻和融化、植物开花、燕子归来、布谷鸟初鸣等物候现象的日期,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才形成物候学理论,到晚年写成了《物候学》专著。

    可以说,没有感性材料作基础,任何理性认识都无从谈起。

    为什么理性认识要以感性材料作基础呢?这是因为认识是人们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要认识一个事物,除了生活于这个事物的环境之中,同这个事物直接接触之外,再没有别的办法。直接接触首先产生的是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认识才能发展、上升到理性认识。传说,唐代有个画家名叫戴嵩,画了一幅《斗牛图》。由于他没有见到过斗牛的情景,凭主观想象,结果把牛的尾巴画得往上翘起。而天天和牛生活在一起的一个牧童看到这幅画,立即指出:牛的尾巴画错了。因为两牛相斗,力量会集中到角上,尾巴则夹在两条后腿之间,而不会把尾巴翘起。

    可见,不同一个事物直接接触,没有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活动规律。当然,一个人不可能事事都去亲自实践。一个人的知识除了直接经验以外,大量的还是来自间接经验。当然,对我来说为间接经验的东西,在别人却为直接经验。因此,从人类认识的总体来看,无论哪种知识都不能离开直接经验。

    画蛇添足这个故事也说明了这个道理。据《战国策》记载:有一个楚国人,将酒菜祭过了祖宗,便把一壶祭祖酒留给所有的办事人员喝。可办事人员很多,仅仅一壶酒,到底给谁喝呢?老半天,决定不下来。有人提议,各人在地下画一条蛇,谁画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漫谈简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漫谈目录 > 十二、惊弓之鸟,为何虚发而下